从线上到线下,网络宣教带来精准患者
2016/02/14
哮喘是一种非常顽固的慢性疾病,常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好大夫网上搜索哮喘的治疗效果,中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林江涛教授被患者推荐在最前列。
作为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林江涛这样的大专家在患者心中往往“可望而不可及”,想挂上他的号并不容易。但为了能帮助更多有需求的患者,林江涛教授选择了一个更加接地气儿的方式——“网上工作室”。在好大夫个人网站上,林江涛已经帮助了上千位患者,每年有数十万人浏览他的个人网站,学习疾病科普,了解最新治疗方案。林江涛教授也收获了越来越多全国各地患者的认可,并在2015年获评好大夫在线“年度好大夫”。
“网上工作室”每年帮助上千患者
每到周一、周四出诊日,林江涛主任的诊室门口总是门庭若市,作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顶级专家,他的门诊可谓“一号难求”,门诊挂号往往要排到几个月之后。
但在网络上,林江涛教授有另一个“工作室”,在他擅长的疾病领域给来自天南海北的患者提供便利,与在线找到他的患者进行一对一沟通。
随着移动工具的发展,从“一面难见”到直接沟通,网络连接起了专家和患者两端。
在好大夫网站上,寻求林江涛帮助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除了本地及周边省市的患者,东北、西北,甚至华南、西南地区的患者都不在少数。
“网络扩大了我的服务范围,让更多患者可以找到并联系我。利用网上咨询能得到我本人的建议,也有患者选择更直接的电话咨询,这些形式确实对他们有帮助,甚至能给一些患者解决很关键的问题。”林江涛说。
在林江涛教授看来,移动医疗缩短了医生与患者间的距离,这种就诊前的“虚拟联系”能帮助患者初步了解疾病知识,以及诊治中该注意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也给患者提供了一个渠道,指导他们正确就诊,并可以更快捷、方便地在某个专病领域内找到“信得过”的医生。
作为科主任及学术带头人,林江涛教授每天的工作安排十分紧凑,但他还是会在零碎时间在线与患者沟通互动。“医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咨询数量,实际上并没有增加太多负担,也不会占用过多时间,虽然这些都是挤出来的时间,但重在长期坚持。”
林江涛教授认为,医生不要忽视在网上帮助患者的积累——“如果每天在网上回答几个问题,一年就能帮助上千名患者,如果每周接一两个患者电话,这样累计下来也是不小的患者量。我现在已经养成了习惯,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再看一下有无未读的患者咨询。”
“网络宣教”吸引精准患者
作为哮喘联盟总负责人以及中国预防医学会公众教育和临床控烟专家委员会副主席,除了在临床一线治病救人外,林江涛教授还承担着一项艰巨任务——向大众进行疾病科普宣教。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摸索,林江涛把网站当成了科普宣教的另一阵地。“好大夫网站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宣教平台,可以针对目标群体进行主题宣教,也能吸引一定精准患者。以往我们在线下进行病人教育,只能覆盖几百人,每年的重大疾病日我们也会专门宣传,但往往过后就淡下来了,但在网上可以将宣传工作一直持续下去。”
与线上求助患者的沟通过程中,林江涛教授慢慢了解到患者最需要的东西。“虽然受文化水平和疾病认知程度的限制,有些咨询问题可能很粗浅,但能看出来他们确实需要普及一些知识。因此我将一些患者最常咨询的知识整理成科普文章发布在网站上,患者的点击量很大,传播效果非常好。”
在进行宣教的同时,也给林江涛教授带来了更多符合专业方向的患者,不少患者都是看完文章后慕名而来。林江涛认为,“互联网+医疗”最核心的优势是可以提供导医服务,帮助一些最需要帮助的患者,在专科中找到最值得信任的医生,提升就诊效率。“比如符合我专业方向的疑难重症患者可以通过网站的预约加号找到我,否则正常挂号要等待很长时间。在挂不到号的情况下,还会催生通过一些不良渠道高价索取号源,造成更多的浪费。”
此外对医生而言,相当于固定了一部分患者,形成患者圈,“出于对网站的信任,我的加号号源从最初只在网站放出一个,到现在逐渐增长,希望给需要我帮助的患者提供一个入口。”林江涛教授说。
“医德、医道、医术”,品牌医生缺一不可
作为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林江涛在业内拥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在他看来学术地位和医生品牌是两回事,学术品牌是脱离医院体系获得的认可,而作为一名临床医生,真正的本领应该体现在治病救人中。
在中日医院呼吸内科的病房中,挂着一副林江涛主任对全体医护者的寄语:“大医精诚,医者仁术。作为一名医生,医德、医道、医术三者缺一不可。医术精湛、人格高尚的医生,才是真正的好医生。”
这也是林江涛教授对于品牌医生的定义。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是医生在同行中受到的认可,但如果仅有医德和医术也不能完成取得患者的信任,在这一层面上更要重视医道的建立,“比如在治病中学会体贴病人,给予人文关怀,即使有些疾病无法医治,但医生的关怀也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安慰,病人愿意积极配合,维持一个最好的状态与医生共同控制疾病。”
林江涛教授说,作为一名医生,应当牢记自身最大价值就是为患者看好病。应当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对患者怀有仁爱和感激,因为每一位患者都是提升你临床水平的老师。
在好大夫个人网站上,林江涛教授的收到了患者写给他的100多封就医经验感谢信。“这些患者的文化水平有高有低,有些人写了很长的文章,也有的只写了短短几句话,但每每看到这些留言都让我很感动,对于一名临床医生来说,患者的肯定是最大的激励。”
作为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林江涛这样的大专家在患者心中往往“可望而不可及”,想挂上他的号并不容易。但为了能帮助更多有需求的患者,林江涛教授选择了一个更加接地气儿的方式——“网上工作室”。在好大夫个人网站上,林江涛已经帮助了上千位患者,每年有数十万人浏览他的个人网站,学习疾病科普,了解最新治疗方案。林江涛教授也收获了越来越多全国各地患者的认可,并在2015年获评好大夫在线“年度好大夫”。
“网上工作室”每年帮助上千患者
每到周一、周四出诊日,林江涛主任的诊室门口总是门庭若市,作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顶级专家,他的门诊可谓“一号难求”,门诊挂号往往要排到几个月之后。
但在网络上,林江涛教授有另一个“工作室”,在他擅长的疾病领域给来自天南海北的患者提供便利,与在线找到他的患者进行一对一沟通。
随着移动工具的发展,从“一面难见”到直接沟通,网络连接起了专家和患者两端。
在好大夫网站上,寻求林江涛帮助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除了本地及周边省市的患者,东北、西北,甚至华南、西南地区的患者都不在少数。
“网络扩大了我的服务范围,让更多患者可以找到并联系我。利用网上咨询能得到我本人的建议,也有患者选择更直接的电话咨询,这些形式确实对他们有帮助,甚至能给一些患者解决很关键的问题。”林江涛说。
在林江涛教授看来,移动医疗缩短了医生与患者间的距离,这种就诊前的“虚拟联系”能帮助患者初步了解疾病知识,以及诊治中该注意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也给患者提供了一个渠道,指导他们正确就诊,并可以更快捷、方便地在某个专病领域内找到“信得过”的医生。
作为科主任及学术带头人,林江涛教授每天的工作安排十分紧凑,但他还是会在零碎时间在线与患者沟通互动。“医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咨询数量,实际上并没有增加太多负担,也不会占用过多时间,虽然这些都是挤出来的时间,但重在长期坚持。”
林江涛教授认为,医生不要忽视在网上帮助患者的积累——“如果每天在网上回答几个问题,一年就能帮助上千名患者,如果每周接一两个患者电话,这样累计下来也是不小的患者量。我现在已经养成了习惯,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再看一下有无未读的患者咨询。”
“网络宣教”吸引精准患者
作为哮喘联盟总负责人以及中国预防医学会公众教育和临床控烟专家委员会副主席,除了在临床一线治病救人外,林江涛教授还承担着一项艰巨任务——向大众进行疾病科普宣教。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摸索,林江涛把网站当成了科普宣教的另一阵地。“好大夫网站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宣教平台,可以针对目标群体进行主题宣教,也能吸引一定精准患者。以往我们在线下进行病人教育,只能覆盖几百人,每年的重大疾病日我们也会专门宣传,但往往过后就淡下来了,但在网上可以将宣传工作一直持续下去。”
与线上求助患者的沟通过程中,林江涛教授慢慢了解到患者最需要的东西。“虽然受文化水平和疾病认知程度的限制,有些咨询问题可能很粗浅,但能看出来他们确实需要普及一些知识。因此我将一些患者最常咨询的知识整理成科普文章发布在网站上,患者的点击量很大,传播效果非常好。”
在进行宣教的同时,也给林江涛教授带来了更多符合专业方向的患者,不少患者都是看完文章后慕名而来。林江涛认为,“互联网+医疗”最核心的优势是可以提供导医服务,帮助一些最需要帮助的患者,在专科中找到最值得信任的医生,提升就诊效率。“比如符合我专业方向的疑难重症患者可以通过网站的预约加号找到我,否则正常挂号要等待很长时间。在挂不到号的情况下,还会催生通过一些不良渠道高价索取号源,造成更多的浪费。”
此外对医生而言,相当于固定了一部分患者,形成患者圈,“出于对网站的信任,我的加号号源从最初只在网站放出一个,到现在逐渐增长,希望给需要我帮助的患者提供一个入口。”林江涛教授说。
“医德、医道、医术”,品牌医生缺一不可
作为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林江涛在业内拥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在他看来学术地位和医生品牌是两回事,学术品牌是脱离医院体系获得的认可,而作为一名临床医生,真正的本领应该体现在治病救人中。
在中日医院呼吸内科的病房中,挂着一副林江涛主任对全体医护者的寄语:“大医精诚,医者仁术。作为一名医生,医德、医道、医术三者缺一不可。医术精湛、人格高尚的医生,才是真正的好医生。”
这也是林江涛教授对于品牌医生的定义。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是医生在同行中受到的认可,但如果仅有医德和医术也不能完成取得患者的信任,在这一层面上更要重视医道的建立,“比如在治病中学会体贴病人,给予人文关怀,即使有些疾病无法医治,但医生的关怀也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安慰,病人愿意积极配合,维持一个最好的状态与医生共同控制疾病。”
林江涛教授说,作为一名医生,应当牢记自身最大价值就是为患者看好病。应当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对患者怀有仁爱和感激,因为每一位患者都是提升你临床水平的老师。
在好大夫个人网站上,林江涛教授的收到了患者写给他的100多封就医经验感谢信。“这些患者的文化水平有高有低,有些人写了很长的文章,也有的只写了短短几句话,但每每看到这些留言都让我很感动,对于一名临床医生来说,患者的肯定是最大的激励。”
(华子)
上一篇:
“哮喘学校”让患者系统掌握哮喘知识
下一篇:
2016年的第一场患者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