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戒烟专栏 >  控烟前沿 >  控烟动态 > 正文

电子烟之祸系统监管宜早不宜迟

2019/04/10

周剑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200025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电子烟的危害,引起广泛热议。节目称,将从市场上随机购买的8种电子烟烟液送往实验室检验,工作人员发现了部分尼古丁含量超标。央视主持人表示,通过科学实验证明,电子烟含有不少有害物质,危害一点儿不比香烟来得少。由此不难看出,电子烟行业缺乏有效监管。
 
   这届3·15晚会聚焦的领域中,相对于“危险的辣条”所代表的食品安全问题,电子烟属于比较新的事物。近几年,电子烟在国内逐渐流行,被一些年轻人当成潮流,并成为产业风口。由于烟雾是雾化而非燃烧产生,电子烟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被视为传统烟草的替代品。不过,从央视的调查结果来看,其危害同样不容忽视,至少没有电子烟生产厂家宣传得那么健康。
 
   电子烟行业缺乏有效监管,首先体现在宣传误导上。例如,不少销售者打着“只解瘾不上瘾”的旗号,甚至声称电子烟可以帮助戒烟。但是,这改变不了电子烟本质上还是烟,且包含尼古丁等成瘾、致害物质的事实。一些生产厂家,还将不吸烟人群当成潜在用户,戒烟可以说只是个营销幌子。另一层事实是,一些青少年受到不良影响,跟风成为电子烟烟民。
 
   其实在这之前,世界卫生组织就曾得出电子烟危害公共健康的明确结论。然而,由于是新兴行业,目前电子烟行业还缺乏比较系统的法律规范,以及统一的生产标准。电子烟市场乱象重生,比如宣传误导、含量超标等。这些问题,与行业监管的滞后息息相关。
 
   市面上,大部分类别的电子烟并没有像传统香烟那样,采取特许经营制度,而是在电商平台上可以直接买到,没有什么门槛。此次3·15晚会曝光后,京东屏蔽了电子烟的搜索。但直接搜索相关品牌,仍然可以找到产品。过低的销售门槛,正是青少年能轻易接触的原因。
 
   成年人有权自主决定是否吸烟,不过电子烟衍生的问题,除了危害青少年的健康外,还涉及二手烟这种典型的公共场所负外部性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关于电子烟的投诉,同样在不断增加。对于传统烟草,很多城市都有明确的控烟限制,在“带顶带盖”的公共场所全面禁烟。但这些禁烟规定,是否包括宣称无燃烧烟雾的电子烟?
 
   2010年施行的《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明确将电子烟列入禁烟范围。《条例》指出,公共场所控制吸烟监督管理活动遵循加强引导、限定场所、单位负责、严格管理的原则。今年2月的《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修订征求意见稿)》,将吸烟的概念扩大为使用电子烟或者持


上一篇: 电子烟:风口还是火山口
下一篇: 电子烟不应继续逍遥于控烟之外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