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哮喘联盟 >  动态新闻 > 正文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免疫学研究》项目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08/02/26

    由广西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施焕中教授主持申报的《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免疫学研究》项目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本研究项目主要由施焕中等教授完成。系统地探讨了多种细胞因子、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嗜酸粒细胞呈递抗原以及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获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首次报道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ONO-6240和YM-264由于能抑制白细胞介素-5(IL-5)的产生,从而抑制嗜酸粒细胞对气道的浸润。在国际上首次证实IL-4和IL-5不但可以直接趋化嗜酸粒细胞浸润到哮喘患者的气道,促使哮喘患者气道反应性明显增高。黏附分子尤其是细胞间黏附分子-1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抗能够抑制Th2活性从而减轻气道嗜酸粒细胞浸润和降低气道反应性。监测哮喘患者血清某些趋化因子尤其是IL-16的动态变化,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气道炎症的反应过程。
    在证实人嗜酸粒细胞可以摄入和处理抗原并能将其传递给自身T淋巴细胞的基础上,首先观察到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融合蛋白能明显抑制嗜酸粒细胞的抗原呈递过程;抗CD86单抗能够抑制气道嗜酸粒细胞浸润和降低气道反应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局部Th2类反应而实现的;气道嗜酸粒细胞在体内可成为抗原呈递细胞,从而促使CD4+ T淋巴细胞出现显著的增殖反应,最终激发引流淋巴结以及肺组织局部Th2类反应。哮喘患者发病时其血清可溶性CD86和可溶性CTLA-4水平明显升高;哮喘患者吸入变应原后血清可溶性CD86和可溶性CTLA-4水平进一步升高,血清可溶性CD86来源于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此外,无论是吸入变应原或者是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均可刺激气道局部产生可溶性CD86
    研究结果还发现,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外周血中的CD4+CD25+ 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水平,但哮喘患者的CD4+CD25+ T淋巴细胞的抑制功能并未受损,但其抑制能力尚不足以阻止哮喘的发生,并可能影响哮喘急性发作的严重程度。此外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影响哮喘患者CD4+CD25+ T细胞的数量和免疫抑制活性。
    该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迄今在国际相关的呼吸医学和临床免疫学杂志以及国内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系列杂志发表论文42篇,其中23篇英文论文影响因子累积为104。研究成果迄今为国际同行他们他引348次,另被中文杂志他引128次。

(施焕中)


上一篇: 巡回演讲(济南站)活动火爆创历史新高
下一篇: 哮喘联盟网站访问量突破45万人次

用户登录